有一种乡愁,叫七月十四

liukang20241天前998吃瓜772
香港,市民在街头烧纸钱。图/next
文/袁奉一
今日是阴历七月十四,鬼节。
假设有人特意打电话来提示你这一点,不免有些令人毛骨悚然。可在华南的许多当地,鬼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,乃至比清明节更为隆重。
每年的七月十四,港产鬼片中所谓的鬼门关大开之时,家家预备好祭品,还神,祭鬼,让死去的人吃顿好,让活着的人也蹭一顿好酒好菜。在匮乏的农耕年代,只要为数不多的节庆才干改进一下膳食。远在乡间的爸爸妈妈也不忘打电话给游子,提示他们该过节了,晚饭的时分加点菜。或许还会告知一句,晚上没事别出门。
一般来说,南方人过的是七月十四,北方人过的是七月十五,依释教风俗就叫“盂兰节”,依道教风俗则叫“中元节”,但民间一概称为“鬼节”。尽管节日与鬼有关,但这却是一个与亲人一同思念祖先的日子。人在异乡,也就没有鬼节可过,只要乡愁了。
2015年阴历七月十四,广西柳州,商家将十万余只鸭子铺满路途进行批发售卖。图/东方IC
鬼节:丢失的节日
“在北京,没人知道明日是鬼节,没人注意到后天是中元节。在老家,这天市场上从早到晚都能听到鸭子的惨叫声。我尽管很小,但很享用这些惨叫。”五年前的七月十三,来自广西南宁的作家陆源北漂在京城,有此慨叹。
在广西,每年七月十四,家家户户都要宰鸭子来吃。鬼节前后,农贸市场邻近的街道上便摆满了嗷嗷待宰的鸭子,不计其数,鳞次栉比,叫声震天。至于为何要吃鸭,有人说是鸭子是送外卖的,身后能够驮着冥币、房子、车子、童仆、iPad等祭品游过奈何桥,送到阴间的祖先手上,也有人说七月中正是鸭子们最肥美的时分,不吃你吃谁?
无论如何,鬼节的风俗和食物,现已成了一种远去的幼年回忆,在城市里只得思念,在乡间亦越来越少。
泰国华人为鬼节预备的祭品。图/Sampuna
在100多年前,满族人富察敦崇日子的北京,中元节仍然是民间的盛事。据富察敦崇在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记载,中元节那天北京“各寺院制作法船,至晚焚之,有长至数丈者”,运河滨则有盂兰会,道士们“燃灯唪经,以度幽冥之沉沦者”。
清初,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中记载的中元节更为隆重,“街巷搭苫高台、鬼王棚座,看演经文,施放焰口,以济孤魂。锦纸扎糊法船,长至七八十尺者,临池焚化。点着河灯,谓以慈航普度”。
汉代以来,每到七月十四,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会这样团聚于水滨,嬉戏豪饮,娱人,娱神,也娱鬼。半个多世纪曾经,这样的热烈局面也遍及全国各地。现在,只要在华南和港台地区还能看到了。
在盂兰节,香港各区都会举办盂兰胜会。图/香港康文署
二战今后,跟着潮州人不断涌入香港,盂兰节成为了香港的民间风俗。在盂兰节的正日七月十四,人们带上元宝蜡烛、金银纸衣以及豆腐、生果、白饭、白酒等简略祭品,到路旁边“烧街衣”祭祀亡魂,好让那些无依无靠的孤魂饿鬼有一口饭吃,有一件寒衣穿。
所以,鬼节也叫“饿鬼节”(Hungry Ghost Festival),民间的祭祀活动有慈悲的性质。鬼节盛行的当地,家族和民间社会往往也较为兴旺,许多慈悲机构借此机会,给孤寡老人派发“安全米”。释教与道教结合的鬼节,刻画了我国人的存亡观和善恶观。
这天晚上满街飘着烧纸钱的飞灰,看似阴沉可怖,其实不也是人间烟火吗?一年中的大部分节日都是欢庆日子的,唯有在清明和鬼节时,旧坟望人来清扫,人们会思念逝世。
2001年鬼节,台湾基隆,人们把屋形的水灯放入大海中。图/GETTY
鬼节也是一个儿童节
小时分没有过过鬼节的人,对鬼节的形象或许只要“宜祭祖,忌夜行”,尤其是不要独自去水边与河滨,以免被水里的孤魂野鬼拖下河去,当了替死鬼。
为了超渡这些亡魂,人们会在这一天夜里往河里放河灯,听说那水里的鬼便会托着这盏灯,靠着它的指明,泅渡过存亡之间最漆黑的一道河流,抵达转世投胎的对岸。
萧红在《呼兰河传》里花了不少篇幅描绘东北的盂兰节,放河灯的局面既美丽又忧伤:“灯火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。水上跳动着天空的月亮。……但是当这河灯,从上流的远处流来,人们是满心欢喜的,等流过了自己,也还没有什么,唯一到了最终,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分,使看河灯的人们,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无。”
大人们低声地问:“那河灯,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?”
吉林松花江上的河灯。图/视觉我国
小孩则不,他们看着闪耀不断的河灯,拍着手,跳着脚,喝彩个不断。对孩子们来说,鬼节许多时分仅仅一个儿童节。
在广东西部的一些客粤杂居的当地,大规模的团体祭祀活动尽管现已稀有,可祭祀中用以驱鬼的乐器,却成了小孩的玩具。他们会在这一天削竹为笛,在笛子的结尾卷上露兜簕的条状叶子,作为笛子的扩音器,便能够嘟嘟嘟地吹上一天。在外怎样欢闹都行,回了家,家门口摆上一桌祭品,对着朗朗乾坤,还得仔仔细细地鞠个躬。
民国初年,英国作家裴丽珠曾在北京遇见过一家人过鬼节,人们在燃烧纸钱时,家里的孩提看见跳动的火光,忍不住喝彩叫好,身边的母亲低声呵责,让小孩坚持严肃,由于“今日一切死者脱离坟墓回到咱们这儿,空中簇拥着看不见的部队”。小孩不解地问,他们为什么要回来?那位母亲说:“由于他们爱咱们,期望咱们也爱并祭祀他们。”听罢,小孩马上安静了,当下磕了个头。
2015年鬼节,四川达州,人们在州河滨上祭祀祖先。图/GETTY
所以,美国汉学家太史文(Stephen F. Teiser)说:“鬼节促进了对传统边际人物的承受(将社会各个阶层聚于一处),也必定了我国干流日子中孜孜以求的抱负——孝顺。”1979年的阴历七月,太史文在台湾第一次过鬼节,被街上的炮仗声搅得无法入睡。他对我国的鬼节进行了近十年的研讨,才了解鬼节对我国人而言,既是一场存亡教育,也是一种生计状况。
关于不能在家孝顺爸爸妈妈的人来说,鬼节成了一种一起抵达家人与祖先的乡愁,就像那节日里的炮仗声、竹笛声和喝彩声,在每个七月十四的夜晚,总会一齐涌上心头。
你们那里怎样过鬼节?
告发/反应

相关文章

又是一年七月半,文明祭祀新主张!

下周就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操之中元节了,放河灯、祀亡魂、放焰口、祈丰盈等等都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。尽管亲人已逝,但咱们仍然对他们充溢思念,但是咱们思念的方法却常常在不经意间损坏了环境,也一起影响了环卫工人的...

晚潮|七月半

□陈建辉“七月半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,道教称之为中元节,释教称其为盂兰盆节,民间俗称鬼节。风俗主要有祭祖、放河灯、祀亡魂、焚纸锭、祭祀土地等我国岁时时节有“三元”之称。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、七月十五中元、...

友情链接: